如来藏佛学 • 宁玛见修 • 见部之一
《九乘次第论集》第四章 汉论2
第八讲 大乘(2)中观宗之内宗:大中观
【6. 宁玛丛书 • 1. <见部1>九乘次第论集 • 6.附录 • 8.大中观• 6010608】
第五章 附录:四部宗义要略
敦珠宁波车 造 谈锡永译
第八讲 大乘(2)
中观宗之内宗:大中观
◇◇ 乙、内宗——大中观
复次宣说深细内宗大中观义。此如清辩大师于《中观宝灯论》中所云——
应成自续二派中观,为粗品外中观。善知识为辩破外道,或因著述大论,或因建立殊胜义理教导,是故说此。若欲体悟细品内中观,行者则应于瑜伽行中观自性中修止观。
此即说中观有二,一为外粗品,一为内细品。
【释】《中观宝灯论》即《般若灯论释》,收《大正》第三十卷。引文不在本论之内,见于释文,故汉地无此。
此中须知,“他空大中观”实依瑜伽行自续派而建立,以其视一切轮回法自性空,而涅槃法则本体不空,由是“无生自性”以外一切法空,是即“他空”。
应成派则为“自空”。不但不执外境,抑或不执内识,由是离能取所取,住于真实,此即无“无生自性”可执,由是轮回涅槃法皆自性空。
了义大中观,即瑜伽行中观(Yogacara-Madhyamaka),即所谓“大圆满”法门,此即遮遣了一切相对法,而赤裸直证绝对。由是“他空”、“自空”皆相对法,仅绝对始为“不二”(相对即为二),故此即不二法门,亦名不可思议法门。
于后者,摄法王弥勒已广说其义,一切法安立为三性。此即就末转*轮所说之无倒义理,及三轮究竟清净义,予以安立。
【释】弥乐为未来佛,尚未正式于人间示现,故称之为“摄法王”。及其示现成佛,始为世尊。
三性,即遍计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三轮清净,即主、客、物三者自性空。如以布施为例,即施者(主)、受者(客),及所施之物(物)三者皆无自性。以三轮体空故,释迦说未曾说法,未有一有情可度。
了义大中观以末转*轮所说为了义经。如今有些学者怀疑,中观宗既说唯识为不了义,而释迦于末转*轮实说《解深密经》等唯识宗经典,却又谓末转*轮为了义,何则?宁玛派认为,末转*轮实说“瑜伽行中观”(了义大中观),《解深密经》等说唯识仅为其一分。
此可以《入楞伽经》为例。其主旨虽在说如来藏,然却仍说三性、八识,即因如来藏实为离垢心识境界。欲说离垢 ,必先令凡夫知心识污染种种行相,此污染相即名阿赖耶识。故末转*轮非专说唯识,仅为方便而作此建立。故可判唯识为不了义,而末转*轮则为了义。
于前说唯识宗中,依他起性为空体,且说为绝对,所遮如幻外境空。绝对真实(圆成实性)者,亦说为所遮如幻外境空。盖于心识及心行境界中,凡依他起者都说为如幻外境及其一切属性皆空之体,而一切法所依,本体皆空之空体,即是绝对真实。然此空体却非实有,以其为其轮回境之空故。轮回刹那生起,复依其垢染性及重大过失而作区别。然此体于涅槃之证悟相则不空,以无始来时法尔住故。
《宝性论》如是云——
佛身法尔净 烦恼故不染
而不离功德 以其不异故
《释论》云——
此偈明何义?有情若离一切妄心,不于此自性清净如来藏中作种种区别,则自能远离一切刹那生起之污垢。
如来藏实无所有,唯清净故,然自性真实,离分别法。故知如来藏中一切分别皆空,能除虚妄覆盖。然于恒河沙数诸佛之无分别相中则不空,以无分别及无所舍故。
【释】此说“空”及“不空”。空如来藏为依他起性,不空如来藏即圆成实性。亦即空如来藏所空者为轮回界一切法,而不空如来藏则为佛无分别、无舍离之法尔真实境相。换言之,八地以上菩萨心识已不受污染,即证缘起法之空性。而佛心识(姑名之为心识)则法尔不受污染。故二者心识境界不同,圣者证依他起性,佛陀则证圆成实性。故曰“如来藏实无所有,唯清净故”。
所引《宝性论》偈颂,依拙译《实性论新译》。勒那摩提则译为——
如来无为身 自性本来净
客尘虚妄染 本来自性空
本书英译者则译为如下——
刹那生起污染空 以其具有分别故
无比真实却不空 以共具无分别故
此属意译,用意在配合说明依他起与圆成实之空与不空。
此即谓如幻所显诸相(遍计执)实无体性,依他起者亦无体性,而胜义真实(圆成实)复无体性。前二者为具能所之戏论,刹那生起虚妄,其自性则空。后者则为法尔显现之空性,为无实体之本性,以本来清净故,因空性力用而住,此即诸佛法身之证悟相。其所显现之力用,即为佛身佛土之体,遍虚空现前生起。以此觉性力用法尔而现,故离因果。此即如来十力及四无畏之体。
诸佛法尔显现,名善逝种。此非如种子之有变坏、有增减、有因缘等等,此无有覆盖,亦无有一可喻境堪思量或显现。
此如《文殊师利游戏大乘经》(Manzusri-vikridita-mahayana Sutra)所云——
姊妹,妄心虽刹那生起,然不与自性内光明相融,以自性内光明不为刹那生起之妄心所染故。
此亦如弥勒菩萨于《宝性论》中云——
无为无功用 不依他而觉
具智悲力用 自他利俱足
【释】唯识宗谓遍计所执无实体性,依他起者亦无实体性,而圆成实则有实体性。即中观自续派安立无生自性,宗旨实亦同此。故据唯识见修习,即有能净的智,与所净的识,是即为分别。瑜伽行自续派则属他空,是亦落分别对待边。今了义大中观说圆成实亦无实体性,很可能给外宗(如前说唯识、中观自续派)认为是“断灭空”,是“恶取空”,故须辨别其理。
所谓圆成实性,虽然真实,但却不必有实体性,正以无实体性,然后始能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增不减。所以诸佛实法尔显现,离诸缘起。所表现出来的,非其体性或身相,而是其法尔功德事业。此如大日亦无实体,然而其光与热却法尔生起。此即其体虽空,却不失力用。
《宝性论》一颂,谓佛性及所摄八种功德,即一无为、二无功用(无作意起功用),三不依他觉、四智慧、五慈悲、六力用、七自利圆满、八利他圆满。详见拙译《宝性论新译》。
唯若执一法除空性外即无自性,此却为本空见,盖亦可依此边见说起初佛身本空。如是,则佛身、本觉智、佛土等皆可说为非实有,积集资粮、清净垢障等依此亦皆非实。无论因乘果乘之教法实显示除障之道,如是亦成断灭。
若清净之体非实,即无清净之果可得。根本智若空,则无利他之行,亦无所谓证悟。对欺之不净依他起,亦无证悟相可转此不净为清净依他起。由是无在缠与解脱之自我,亦无教法可供个人证悟。如是有种种过换汇,皆缘执着自性本空而成邪见之因。此由《宝积经》所说即知——
迦叶,若乎空性,以心计量,由邪见见空,是则为大邪见。
迦叶,宁见计我如须弥山,不见憍慢众生计空为元。
何以故?迦叶,一切邪见,解空即离,若此计外之空,彼不可化。
【释】所谓“计外之空”,即是虚无,不但否定事物的本体实有,且连事物的功能亦加以否定。如是一切法皆归断灭,是则名为“恶取空”。
了义大中观虽远离一切边见,但却承认事物的相与用,因此修道便可除去垢障,便可积资粮,便可证悟。此即与“计外为空”者有所不同。
然若计外非空,则如《入楞伽经》云——
云何空性?此即一切法胜义真实,即圣者大根本智。圣者根本智之究竟,即其本觉,此中一切见空,诸漏亦空,是即一切法胜义起初空,是即圣者大根本智。
说外空之胜义真实,亦可见于次转*轮经典。如《般若二万五千颂》云——
何等名为他法他法空?若佛出、若佛未出,法住法相位,法性如实际(依藏本尚有以下数句:无漏真实、法性如是、无倒自性如是、无异自性如是、如其真实如是住),过此诸法空,是名他法他法空,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此即如前引《宝性论》云——
佛身法尔净 烦恼故不染
如是展现之自性于有情心识中,实如珍宝之藏诸于地。于彼性中本无污染,然却刹那自然生起轮回相,如水成冰。《三摩地王经》中有云——
清净内光明 无障亦无杂
是名善逝种 无始住真实
于龙树大师之《摄真实论》中亦云——
有如地中泉 彼是纯清净
智在迷妄心 亦纯净如彼
上来所引,即谓依了义言,如来藏实不可思议。如来藏自性遍轮回涅槃,离善离恶。此如《大乘庄严经》云——
一切法自性 无异即如是
净即如来性 有情具彼种
上来所引,明离对竺之自性,即为无变异之实相。于《宝性论》中有云——
本初及后际 不变其胜义
若依刹那生起之污染作区别,则说有三类,此如《宝性论》云——
不净与染净 及圆满清净
次第相应者 凡夫菩萨佛
《释论》释此云——
世尊于诸经中广说无垢藏六种义理,即性、因、果、相应、行等。
此皆可依三种境界,立三种名字——
一者,境界不净者名为世法有情;
二者,境界有净及不净者名为菩提萨埵;
三者,境界圆满者名为如来。
以此即有三乘差别;或依次第而有五道、十地之差别;或依偷而有善恶有情之别;有声闻、辟支佛、菩萨、佛陀之别。然内在光明自性则为真实之开展,亦即胜义谛,周普万法而无善恶增减等种种对待。此如瓶,瓶由其性而显差别,谓土瓶、木瓶、宝石瓶等,然若论瓶之空间,则无瓶性差别。如《宝性论》云——
如空遍一切 而空无分别
自性无垢心 亦遍无分别
遍一切处法共相 过失功德及究竟
愉如虚空中色法 有劣有中有最胜
【释】上来大段说如来藏。
如来藏思想于印度佛教中为一大流派,当日传来汉土,发展成为三论宗、华严宗、天台宗。然而当日传来者实为瑜伽行自续派的他空见,即《大乘起信论》的思想。至于菩提达摩所传,愈来愈多证据证明即是不二法门(文殊师利法门)。此可参考邵颂雄《禅密同源初探》(刊《内明》第二九九期)。
不二法门即了义大中观,虽亦说如来藏,却非他空。由是即不受今日汉土流行三系判教所判,以其宗义非“真常”故。
于《宝性论释论》中,已明说凡夫、菩萨、佛的分别,依三种境界(vrtti原意为转,指心识所转境)。然而当日勒那摩提译本论时,实持他空见而译,由是遂令弥勒菩萨所传的如来藏义与他空见混淆。盖禅风为心识所转境界即无实体性,如何能称之为“真常”?此可参阅拙作《宝性论五题》(刊《内明》第二九五、二九六期;及《慧炬》第三八八至三九零期,并收入拙译《宝性论新译》附录。)
时至今日,必须将关于如来藏思想的判教弄清楚,而且更不能将此思想分别为初、中、后期来理解。若不明如来藏的了义,则将失去了义大中观此一重要法门。尤其重要的是,持了义大中观见的宁玛派,保存了由印度传来的九乘次第修习体系,由小乘止观至大圆满法,条理井然,若因对如来藏的误解而忽视了此体系的修习,对整个大乘佛教来说,实为莫大的损失,因为可能同时忽视了一向以来印度大乘修习传统。
若谓上来所说三种境界究竟如何?则有情之轮回涅槃,实依能否解脱覆盖其如来藏之垢障而作差别。如上论云——
处处有情具佛性 佛见无垢功德藏
二障所覆罗网云 以慈悲风吹令散
上说三种境界,凡夫为无明覆障,仅得少分证悟相。声闻阿罗汉与辟支佛则以或多或寡之对治力,渐除覆盖如来藏污染,是故证悟相较上;然地上菩萨则已超越种种具无明相之位,是故更上;至于佛陀,离一切障,是为至上。
是故胜义谛者,为实相之展现,不依下三乘圣者所住自性而安立,此谓阿罗汉、辟支佛、菩萨等。住于资粮道及加行道上者因难知其义,仅能作为考察智之精进;即住于定慧者,于道上亦难了知究竟,仍离少分证悟,此如小儿难知,其光辉于隙缝中仅为一闪者,实为无所不照之大日。
上来所说,如《宝性论》云——
离言唯胜义所摄 离世智且无可喻
无比及离轮涅法 佛此境界不思议
于佛界中,直接且圆满了知此真实自性展现。此如《释论》释云——
真智见少份 如云间见日
圣者清净见 亦非常见此
唯具无边智 始常见法身
以一切种智 无边如虚空
【释】说如来藏为无明覆盖,即说心识因受污染而失圆满清净本觉。非谓有一清净实体,其上覆盖着无明像一层壳。
言实相展现,不依三乘圣者所住自性安立,即说三乘圣者心识境界尚非实相,以尚于程度上受烦恼污染故。如是即知所谓如来藏者,无非为心识不受污染时的境界,此境界唯佛始能了知,离言说思维。
或难言:有情成佛须积集二资粮,及以法尔光明之显露,以出离二障,然则此于有情自性中,其实为无用者耶?
答云:不然,此盖有两种离垢。一者法尔清净,一者离刹那生起之污染。前者真实,以为其自性故,于本来清净本性玩所变异故。此如《诸佛根本智庄严经》所云——
文殊师利,心即法尔光明故,不为虚妄心所染,唯受刹那生起诸妄念所污。是知法尔光明离诸虚妄。无虚妄则无对治。
又如《般若二万五千颂》云——
憍尸迦,于意云何,有情有生来不?
答言:不也,具寿须菩提,若问云何,则以有情本来清净故。
同经又云——
于法尔光明中,唯清净离诸虚妄。以受想行识皆法尔光明故。
是唯清净,离诸虚妄。一切相智所起万行,皆为法尔故。
是亦唯清净,离诸虚妄。
由上来所引,知法尔离垢实超越心识境界,实由诸垢障中起初解脱。于胜义中此本来回荡,以绝对真实(圆成实)法尔清净故。
第二种离垢,即对刹那生起诸垢障作适当对治。前已说此非真实证悟,此住于根,不为道所治,故其果则仍是有情。由是知说无相违,以未说有情即离一切障诸佛故。
【释】误解了义大中观为断灭空者,以说成佛亦无真实本体,故质疑曰:积福德资粮及智慧资粮,及显露法尔光明以除烦恼障所知障,是否其实徒劳无功?其意若曰:若成佛了无本体,则谁是资粮之受者,谁是离障成佛者?
此不知所谓圆满清净如来藏,实谓其法尔圆满清净,乃指法身诸佛境界而言。此即与有情之修道与对治无善。有情心识非法尔能离一切障染,故仍有积资粮与除障之业力。然若落对治边,即有能所的区别,故非证悟,由是即非究竟。
因此,不宜将诸佛境界用于有情心识,亦不能用有情心识来思议诸佛境界。谓有情心识本来清净,不等如说其不受污染,而佛则决定不受污染,以具污染即非佛故。由是佛之本体不可思议,仅能说为法尔圆满清净。大圆满三句义,谓体性清净、自相任运、大悲周遍,即如是说佛之性相用。
同理即说有两种实证。此即由本来真实之本觉而证法尔根本智之实证,及由道上禅定力而证依他起根本智之实证。前者定义为超越世俗,为法尔根本智,此由自体本觉智而了知胜义真实。故《文殊真实名经》云——
随身成妙义 净除诸恶趣
救诸群生尊 度脱诸众生
此两种出离及两种实证,自性圆满,住胜义真实体性中。此如圣者弥勒于《宝性论》云——
于法无所灭 亦复无所增
如实知实谛 证此即解脱
后一种实证,为由道上定力所增长之实证,说为绝对,须离整治,盖于等至时之根本智,及后得时之大悲,已积二资粮,故离障力已能成就证悟。此如《大乘庄严经》云——
前际与后际 此中无分别
诸障所不集 由是得成佛
【释】说两种离垢,一者法尔,一者对治,前者真实,后者不真实。
说两种实证,一者法尔,一者依他起,而二者皆真实。
何以有此差别?此实说离整治则可证真实,对治即非真实。以对治则必落边见故。由是可知了义大中观离边离整治。
然离整治必须住法性中始可言此境界,此所以跟懈怠与放纵不同。
或问如何始能于定中住法性?此则必须历九乘次第而修习,依次证生起次第之三等持、证圆满次第之子母光明、证生圆双运、入大手印定,始可言住于法性。此中无著论师于《宝性论释论》中云——
譬如芽渐长 突离种子壳
见道断烦恼 渐修忽顿悟
跋
一
佛家大小乘四部宗义,摘译自敦珠法王无畏智金刚尊者之《密咒旧译教法安立简论?显现善说喜宴》。此原非宗义学专论,仅于说“九乘次第”前作引导,是故其体系便亦跟宗义学之分见修行果以说宗义不同。
虽然如此,本论对四部宗义实亦已纲张目举,可谓要言不烦。但对初学者而言,则若尚嫌简略,由是译时便随文释义,以共参考。
于释义时,留意指出四宗宗义的开合何以有所不同。盖此实跟解释业与轮回有莫大关系,解释不同,修习重点自亦有所不同,因为修习的目的实在于解脱轮回的枷锁,由是便自然有不同的宗义建立。关于业于轮回,译者多年前应香港出版家之约,曾撰《细说轮回》一书,此虽为通俗著作,唯介绍四宗部轮回学说尚不苟且,读者可以参考,则对敦珠法王此文自当更容易了解。
二
印度大乘佛教最重要的思想,为如来藏思想,此即究竟义中观,亦即不二法门,或称文殊师利不可思议法门。这一体系的经典传播得相当早,最迟亦跟般若系列经典同时传出。
属于这一体系的重要经典,为《文殊支利普真如三昧经》、《魔逆经》、《广殊师利净律经》、《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密多经》、《维摩诘经》及《楞伽经》等。这些经典,未专说如来藏,或未为学者认为专说如来藏,然而却实说如来藏。倘如再加上专说如来藏的经典,如《如来藏经》、《不增不减经》等,其份量较专说般若的经典可谓不遑多让。
何以既说般若,却又说如来藏,而二者的主旨却无非都说空性?
可以这样理解,般若实为见地,而如来藏则可说为果。见与果不同,因此便分别而说。然而却不可泛泛将如来藏思想即等同般若,因为如来藏思想实可说为深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有不同的层次(笔者写过一篇《诸宗般若差别》,即对这问题略有说明),如来藏则实为深层次的般若。
所以就广义而言,亦可说如来藏思想等同般若。了义大中观,即以如来藏思想对应成派以下诸宗作抉择,认为他们都有层次不同的“二”,而非了义的不二法门。
所谓“二”,即是相对。凡落在相对层次的法,都非胜义。因此《大乘起信论》虽亦说如来藏,唯以其主“一心二门”(心真如门、心生灭门),以“二门”故,是亦非究竟,判为“真常唯心”,可谓适当。
研究如来藏思想的学者,对此必须了解,但若将“一心二门”的如来藏跟“不二法门”的如来藏混淆,则将失如来藏义,亦即失去大乘佛教的了义,由是即无可说不二法门、不可思议法门、深般若波罗蜜多。
三
藏传佛教的学者有一个包袱,那就是格鲁派宗喀巴大士判中观应成派为究竟,那么,怎可以接受了义大中观的如来藏说为究竟呢?
殊不知圣者传法,讲究对机,宗大士当日立应成派为究竟,于传法时且以破觉囊派的“他空大中观”作为手段,实无非针对当时环境,是故宗大士于宁玛派的教法但作“等置”,即不加以评论,不予肯定或否定。
因此时至今日,若尚斤斤计较宗喀巴大士当日的破立,而不肯承认了义大中观为究竟,那偈反而容易失去圣者的本怀。盖依西藏的说法,无上瑜伽密于“门诤时”广弘;依莲花生大士的授记,了义大中观的“大圆满”法门于“铁翼行空”时传播,是故今日弘扬了义的时机实已成熟,非宗大士创派时的根器。
或质疑曰:今时的世道人心比宗喀巴大士时还要坏,何以反而说是弘杨大乘究竟义的时机呢?
答言:要了解佛家的了义,今时的确比古时为容易。因为今日有情的根器在概念上实高于前人,亦利于前人。例如从前要说“不定时”概念,就很难说得清楚,现在只须说时间的相对,那就很容易说明何以在过去、现在、未来之外还有一个“不定”。
又如,宁玛派修“大圆满”实在是修空间的相对,在从前,修习的人很难掌握这“离边复离中”的空间概念,亦很难理解坛城中心的真实义,若引入空间相对的概念,立刻便容易明白。
故《一切本尊正会续》说四续部乃依“四时”而教授:第一“圆满时”以传播事续为主;第二“三分时”(贤劫过去了三分一)时传播行续为主;第三“二分时”(贤劫过去了一半)时以传播瑜伽续为主;第四“斗诤时”以传播无上瑜伽续为主。若不执实其年限,只体会其理趣,那么,我们便可以理解佛法修习教授,实时代愈晚,所传愈高。
以此之故,莲花生大士的授记实不可怀疑,亦不可怀疑今时的根器。同时,亦不应以宗喀巴大士曾立应成派为究竟义,即使否定了义大中观,否则即陷边见。
四
宁玛派以九乘次第说修习,即由小乘有部(毘婆沙部)起修,而至宁玛派的“大圆满”法门,即依根器而建立修习。我们相信,这即是西元八世纪时由印度传入西藏的修持系统,而且是属于“瑜伽行中观派”的系统。
这修习系统,如今只有宁玛派将之保存;所以“宁玛”(Nying-ma)意为古旧,即谓其教法来源古远。在此之前,菩提达摩曾将此法门传入汉土,建立“楞伽宗”,至第六代则改为禅宗。当年楞伽宗的修习到底真相如何?甚至菩提达摩所传的修习到底真相如何?跟九乘次第有何开合?这实在是很值得我们发掘资料,加以研究的课题。如今由敦煌文献的出土,即证实了达摩的法门与“大圆满”法门有血缘,是则二者的修习亦必有血缘,若能加以比较,当能更清楚“大圆满”法的传播历史。
这法门殊胜之处,在于不高高立一见地,且依此见地而高高修习。他立的见地虽高,虽为究竟,但却仍许停止不究竟的见地来修习,所以宁玛派信徒即使只修声闻乘的止观,上师亦许可,只会提醒其人,于建立“出离心”外尚须建立“菩提心”,引导其趋向菩萨乘。同样,对修习菩萨乘(如四无量心、六波罗蜜)的弟子,亦只会提出,须修“瑜伽行”然后始能证得清净见,如是即引导其趋向四部瑜伽(密法),期依次第证究竟空性。
这样做很踏实,的确能适应各种不同的根器。以是之故,凡修密的人实必须以经教为基础,必须以出离心及菩提心的修习为基础,若毫无基础便侈言学密,那便只能得其事相的皮毛。近时伪师伪法已遍世界,即正派出身的上师亦多流为持事相为教授,是故学密的人实应对九乘次第加以注意,不可禅风为悠谬之谈。须知学密实求解脱,即不能以解脱亦当求得暇满人身,倘只求加持,则很容易便将密法贬同巫术。此心所谓危,不得不说。
尤其是如今大乘佛教已现危机,危机的造成,缘于废止了止观修习,所以今日几已无人修习华严、天台的止观,即修净土的人亦只称名念佛,而不修弥陀十六观。于此时提出九乘次第的修习,应该可挽救此危机造成的不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