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藏佛学 • 宁玛见修 • 见部之一
《九乘次第论集》第三章 汉论1
第七讲 旧派差别
【6. 宁玛丛书 • 1. <见部1>九乘次第论集 • 4.汉论1 • 7.旧派差别• 6010407】
第三章 上篇_汉地论著1_九乘差别略义
郭元兴 著
第七讲 旧派差别
◇◇ 乙、旧派差别
兹再详述唐代入藏之莲华生大阿阇黎所传,以无二瑜伽为主宁玛派之教理纲要,此派特重无二瑜伽(即阿底瑜伽,亦译极瑜伽),故其理论繁富高远,深密精微,迥非其他宗教所可及,然归本穷源,仍自般若波罗密多理趣不二法门而出也。
上文已言及旧派中名无上瑜伽为内大秘密真言乘,更别分为三乘,即摩诃瑜伽、阿努瑜伽、阿底瑜伽。其总相差别,谓瞋恚增盛而分别多者为说明照方便自性父续摩诃瑜伽,贪欲增盛乐心安住者为说真空实性圆满次第般若母续阿努瑜伽,愚痴增盛有为作者为说无二自性阿底瑜伽。如《大庄严续》云:
“上品三具种,心泯说生起,心精一圆满,极胜密大圆。”
又《师子力用圆满续》云:
“生起摩诃瑜伽者,如诸法之体;教传阿努瑜伽者,如诸法之道;圆满阿底瑜伽者,如诸法之果。”
┌ 摩诃瑜伽(生起次第)
无上瑜伽 ┼ 阿努瑜伽(圆满次第)
└ 阿底瑜伽(大圆满)
旧派中以阿底瑜伽大圆满为最尊最胜法门,胜于其余显密乘道,盖以所谓自性大圆满光明界体,即自然智,此中所生能生因果缘法悉灭绝故,犹如虚空自性本有。于阿底瑜伽乘中,亦称此自然智为自内证智或菩提心,此心为一切众生本来具有,不假外求,如龙猛菩萨《菩提心论》云:
“一切有情,于心质中,有一分净性,众性皆备,其体极微妙,皎然明白,
乃至轮回六趣,亦不变易,如月十六分之一。”
又云:
“一切有情悉含普贤之心。”
又云:
“普贤大菩提心,一切众生本有萨埵,为贪瞋痴之所缚故。”
又云:
“本心湛然清净,犹如满月,光遍虚空,无所分别,亦名无觉了,亦名净法界,
亦名实相般若波罗密海,能含种种无量珍宝三摩地,洁白分明。”
又云:
“何故以月轮为喻,为满月圆明体,则与菩提心相类。”
又云:
“其圆明则普贤身也,亦是普贤心也,与十方诸佛同之。”
上文为龙猛菩萨《发菩提心论》所述,已侧重菩提心义予以具体之解释,至莲师所传大圆满法门,更就菩提心义加以系统之发挥而成无上密乘中自然成佛之最高法门,百代宗师,岂偶然哉④。
此一切众生自性本有之菩提心,亦即大乘诸经所说之如来藏。
《胜鬘经》所云阿赖耶识在缠名如来藏,出缠名法身者,亦指此心。依显教义,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亦即法身,唯识以识摄蕴,故在染位以赖耶为所知依,在净位依法身建立一切智智。
密乘中则以金刚萨埵表菩提心,故金刚萨埵可总摄诸部,而为法身阿提佛陀(近人称阿达尔马佛音讹)⑤,后世密乘中之时轮乘,所云本初佛者亦仿此义。
所云大圆满者,即指菩提心,此胜乘于显密各乘之理,如下所述。盖以
菩萨乘无论空有,莫不思择审察真俗二谛,而菩提心则超绝思审。
事乘住于二取清净之境⑥,菩提心则超绝二取。
行乘不了无二之义⑦,菩提心则以无二为性。
瑜伽乘求生密严刹土,不能入于无取无舍,菩提心则无取无舍。
摩诃瑜伽乘求证金刚持位而入方便般若之门,菩提心则超绝为作。
阿努瑜伽求证乐空无别而入界智之门,菩提心则超绝因果。
然此菩提心众生性具,胜绝一切,其余诸乘皆不依此建立,故皆渐教,唯大圆满堪称顿乘。
如《普作续》云:
“无有见修不护三昧耶,不净诸地亦不行诸道,不求事业亦不受灌顶,
三门不动不观曼荼罗,因果无二犹如太虚空。”
故此阿底无二瑜伽大圆满法,其为解脱道中最高法门决无可疑,其内部细分更有三部,即心部、界部、口诀部,口诀部更可分为四部,即外部、内部、秘密部、无上部、诸部亦皆后后胜于前前,兹依经论委细分别。先表如下:
┌ 心部
阿底瑜伽 ┼ 界部 ┌ 外部
└ 口诀部 ┼ 内部
├ 秘密部
└ 无上部—自性大圆满光明金刚藏乘
所言大圆满者,自然智光明体性空为法身,自性明为报身,大悲证智为化身,三身本来本分具足,不需另假精勤修行即圆满故,故云:
“离垢当下之内证智,明空赤裸即大圆满。”
又云:
“情器世间生死涅槃一切诸法,皆于此证智空性中圆满,故名圆满,
无有其他解脱生死方便更胜此法,故名为大。”
大圆满之中三部之法皆依心性而立。
心者,即虚妄阿赖耶中所起八聚之识,是所净垢。
菩提心者,即心性光明。此中属意者为心部,归虚空者为界部,离渐次修为者为口诀部。
三部之中口诀部更为殊胜。以心部即“心” ,仍执意度;界部执有法性,仍流意度;唯口诀部能令实相自显,故特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