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藏佛学 • 宁玛见修 • 见部之一
《九乘次第论集》第三章 汉论1
第九讲 共差别
【6. 宁玛丛书 • 1. <见部1>九乘次第论集 • 4.汉论1 • 9.共差别• 6010409】
第三章 上篇_汉地论著1_九乘差别略义
郭元兴 著
第九讲 密乘差别之丙,别说大圆满心髓差别
(1)共差别
◇ 别说大圆满心髓差别
◇◇ 共差别
然口诀部复以浅深分为四部,所为外、内、秘密、无上(此即时译所云阿的、借的、仰的、宁的四部法也)。此中最后无上一部,又于四部法中最尊最胜,以故独名“自性大圆满心髓(宁提)光明金刚藏乘。”就全部佛法而言,此乘可云诸乘之极顶矣。其殊胜之理,兹具述如下。
如《宝聚续》云:
“不了知此无上续,而深爱乐修持者,犹如趣入巉岩道。”
以诸下乘皆依意度文句之见而立信念,以为经劫、或多生、或一生、或中有等中即能解脱,忆想有菩提时,是故不能当下即见自然智体,故非真实,虽依三类明点,亦复不能刹那证见现量智境,如《玉文续》云:
“嗟善男子,若有补特迦罗不能认取此极奥秘心髓(宁提)分齐而唯信受外,
内,秘密(前三部)三部指授者,如于苦因种子欲得甜果也。”
又云:
“嗟善男子,若未见此密中极密心髓(宁提)之义,唯委心于外、内、秘密者,犹如穿行虚空云中也。”
此自然智刹那内现之相,为以根见自性五智光明(以眼根睹见也),故超一切文句念思,无念三昧心慧所作观想修行,无有谬处及混乱处,若起精进则无根利钝别,故能现证无为正智本来光明,即生亲诣三身大任运土,如《秘密声续》云:
“究竟诸胜悉地者,精勤修为反非是,随有所会定解脱,
故大圆满离所作,非从精勤而生起,法性现量殊胜故,
无有根机利钝别,一切有情与诸佛,非互住于别异处。”
是故有仅获得灌顶指授,即以法性真谛加持之力,即安然得自性化身,或略修持,即于逝时,能现中有解脱之相,如大地动摇,虹光旋绕,身出舍利等,乃至今日,仍普显现,所当深信。或于文句经卷书写捧持者,亦有胜他功德,故《宝聚续》云:
“是故此密续,士夫能受持,得自证灌顶,仅捧持此续,成金刚持身(化身),
有诵特此续,见境心中现,谁书写此续,即游诸佛语,故为最第一。”
又《日月吻合续》云:
“谁受持此续,即得世利果,及定光显地,亦受用三身。
仅捧持此续,不修得禅定,不学知诸法,不示娴口诀,
不说续自了,不观尊亦现,是故此续等,瑜伽人有缘,
捧持得悉地,安行如来行,举三恶趣坑,
悉入大乐道,得娴本光信,游法界无畏。”
上为总说自性大圆满心髓光明金刚藏乘胜于余乘之理,若差别说,略有七事:
第一、诸余乘道皆般若胜,故速证悟,而解力劣故不解脱,此法依“见根”要,仅有精进大小,而无根之利钝。
第二,余道各部之法皆以意度起信而修空性,乃暗中投石,此法不待慧解意度现前证见,故不观待意度。
第三、余道无不观待能诠文句次第,故初即冀悟解其义,此法不待片言只字现量见义,故为不依文字而成佛也。
第四、余道以各乘实相之义慧设为境,立体道果,观待思察筹量之时,此法显明现证,故不观待慧设分别之体道果而成佛也。
第五、余道观待因果前后,故别求菩提,此法不观待因果胜劣之业,菩提自显,故不需勤励取舍。
第六、余道修脉风明点等,许年壮盛方成菩提,年老大种力尽故不解脱,此法自然光明之日月自内起现,若具精进则无年龄老幼之异,皆能解脱。
第七、余道许究竟果为三身故有所待,此法三身显现为道,故于究竟光明本净界中能证任运证智妙有。
由如上七种殊胜,故自性大圆满心髓光明金刚藏乘胜于一切九乘次第,从共同声闻乘乃至外内秘密真言乘。若尔,此乘亦属阿底瑜伽,岂可胜于阿底耶?当知阿底瑜伽亦分“心”“界”“口诀”三部。心界二部远离散漫,依处而立信念,现见内证智体(明体),心须臾顷安住本明,恍恍惚惚即许为究竟,实则未为真见,唯是意度而已,以于决定枢要未现见也。
至于口诀部中,“外”“内”“秘密”三部,仍须观待中有之位,此法则有现身化为光明身之要,是故此法尤为胜也。
总之,此法枢要不可思议,故其殊胜,匪言可宣,虽俱依脉风之要,然诸共乘以世俗粗脉风为道,故有多门练净身等起作功用,滞碍极多,此法则粗脉风为所断境,以三不动枢要略事收束,不以为道,任持胜义脉风,不假起作功用为道,故能澄化为光明身,而不观待消除谬失及障碍等诸共道法。
以诸障碍即谬即苦,彼以谬乱脉风为道,方乘隙起,以将谬境为道故。此法以无谬胜义为道故无滞碍也。此法与六加行等(时轮乘法)不同,以有“风净”“智净”之异,故有“珠光”“炬光”之殊胜故。六加行等以迷境不净智用之光为道,故不得解脱,此法以净境光明真实之光为道,故得解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