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藏佛学 • 宁玛见修 • 见部之一
《九乘次第论集》第一章 藏论1
第二讲 缘觉乘
【6. 宁玛丛书 • 1. <见部1>九乘次第论集 • 2.藏论1 • 2.缘觉乘 • 6010202】
第一章 上篇_藏地论著1_九乘见修行果差别
敦珠宁波车 造 许锡恩 译
第二讲 共因乘之甲:缘觉乘
◇ 缘觉乘
缘觉乘(辟支佛乘)亦分体性、词义及判别等三门解说。
初、体性者:不必依阿阇黎,于最后有际,以观缘起道为方便,由通达无我一个又半,求现证菩提。
二、词义者:(梵文)pratyekabudddha乃独觉(藏文rang-rgyal)之意,盖指一己之菩提由一己所证,此菩提为独证,亦只为自利而证。
三、判别者亦如上分之为六:
1、入道:《广大明觉自现续》云:
十二因缘为入道
如是,即谓缘觉众以十二因缘入道。至若因缘,《忿怒尊要续》云:
缘觉为求净其意 故修内外诸缘起
据此,十二因缘兼有内外。
若问此(十二因缘)如何流转,外缘起之流转以量计;而内缘起者,于无身众以习气流转,于有情众则以实相流转。
至于入道,大要而言,上根声闻(遗世独立)如犀,于资粮道上所积资粮,已历百劫;中根于积资粮具上行者,于过去百世中已积集资粮至中忍位;下根于积资粮具下行者,于过去十三世中所积资粮,已为见道位(本觉之)十五刹那所摄。因知(仅)凭此实无缘得证菩提,是故彼遂发愿生于无佛与声闻之世界。此如《中论》(观法品第十八·第十二颂)所云:
若佛不出世 佛法已灭尽
诸辟支佛智 从于远离生
依此基础,于无轨范师及亲教师之情况下,(准辟支佛)则成自生比丘。彼往尸林中,见骨殖后,立时厌离轮回;继而当其观察骨殖之来源时,则了悟此乃源于“老死”,而此复源于“生”;由是渐次了悟轮回之根为“无明”。复次于思维如何于此解脱时,彼由逆证十二因缘而入道,亦即若“无明”已断,则“行”以下依次至“老死”亦断。
2、其见地与声闻相似,亦证补特迦罗无我,更复证悟法我外境之极微无有自性。然因其视构成能执心之剎那为胜义有,及许缘起中有轮涅之因果,故谓通达无我一个又半,如《现观庄严论》(第二品·第八颂)云:
远所取分别 未离能取故
当知由所依 摄为麟喻道
复次,《见次第》云:
是以辟支佛乘者 唯许外十二虚幻
能说极微无方分 却许识刹那相续
是故《道次第》亦云:
业与一切诸烦恼 若不了其平等义
坚执缘起因与果 此即缘觉众见地
难之者或谓此与《唯识三十颂》(第廿八颂·第四句)相违。该句云:
离二取相故
然而,此实无过失。盖此句意谓若证现前所取相无自性,则亦须理解“能取”(无自性),而此(乘)则云“证外境无自性”,因自意所显之外境,实证知其无自性,且于证悟时,为三毒根本之无明亦已被转化。
3、(缘觉之)戒律与声闻相似。《穷察幻匙》云:
声闻缘觉护持者 二百五十毗奈耶
4、修者《瑜伽师地论》云:
应知实与声闻同 二者道性相通故
尽管此谓声闻藏为(缘觉)修道之所缘,然过去世尊于《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中言,缘觉藏之解说,较诸声闻藏而言,远为简约。复次,于其它经论,如《现观庄严论》及其注释中,则谓其道与声闻不同,盖因先于四谛十六剎那(首为“无常”)之上,(缘觉)已断缘起之流转,并顺序观修十二(对治),即属于逆转次序中之空性。
5、行者:(缘觉)藉自身神变所显标记通达而修、且毋须以语音而说法。《现观庄严论》(第二品·第七颂)云:
若谁于何义 欲闻如何说
于彼彼彼义 无声如是现
《碧玉散布九平原》云:
行谓其身诸神变 少分而作利他行
6、果者:独处如犀之利根缘觉,于一座中圆满五道后,以其如意之殊胜安乐,现证为阿罗汉,了知(烦恼)断尽而不复生。《阿毗达磨俱舍论》(第六品·廿四颂)云:
至觉彼一坐 后定佛独觉 前彼解脱分
彼于积资粮具大行或小行,而群聚如鹦鹉者,则分别现证首四道或首三道。
《大幻化网续》复说此缘觉云:
内外缘起知如幻 无障洞知色有法
自证本觉不从师 具如意乐趣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