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藏佛学 • 宁玛见修 • 见部之一
《九乘次第论集》第四章 汉论2
第七讲 大乘(2)中观宗之外宗之二:应成派
【6. 宁玛丛书 • 1. <见部1>九乘次第论集 • 6.附录 • 7.应成派• 6010607】
第五章 附录:四部宗义要略
敦珠宁波车 造 谈锡永译
第七讲 大乘(2)
中观宗之外宗之二:应成派
◇◇◇ 二、应成派
应成派以颠倒心及无颠倒心以界定二谛。
于圣菩萨定境中,及诸佛一切相根本智中,离能所的相对即无能知识与所知境的对待。此如人未睡,不应有梦。如龙树大士云——
犹如人梦中 由梦力能见
妻儿及居地 醒则不复见
于诸世俗相 所见亦如梦
离梦开智眼 即离世俗执
【释】应成派的基本见地,无非分迷与觉,迷则为凡夫,觉则为圣者。是故世俗执诸相,如入睡时执梦境,此即为迷。圣者离世俗执如离梦,由是离能所——能知者是心识,所知者是外境。
然应成派的局限亦正在于此,虽非如自续派之仍落常断边,但分为“颠倒”与“无颠倒”则仍属对待。凡相对法悉是戏论,故应成派于“究竟”尚隔一尘。
“能知”入根本智,即句寂灭。心及心所中诸戏论悉遮遣后,即住于离言说思维之无上寂灭,是名为无颠倒心真实。如月称论师于《入中论》说此云——
不生是实慧离生 此缘彼相证实义
如心有相知彼境 依名言谛说为知
又云——
尽焚所知如干薪 诸佛法身最寂灭
尔时不生亦不来 由心灭故唯身证
此即说胜义谛上之了知,及其所了知之客境,即为本住自性,法尔真实展现。
【释】上来《入中论》偈颂,可改译如下——
以无生为真实故 根本智亦是无生
于智量中证真实 恰如相中证世俗
如心对境起浮现 如是了知彼客境
原颂七句,译为六句。
后一颂亦可改译如下——
尽焚所知如干薪 佛法身证寂灭果
尔时不生亦不灭 心来已由身现证
这样就比较容易了解,什么叫做“能知”入根本智。
无颠倒心之“能知”,其机理亦如颠倒心之“能知”。当颠倒心缘诸相时,心中浮现境相,如是即谓“能知”。无颠倒心于智量中起“能知”作用,但以其为根本智故,根本智真实,故其“能知”亦即智量所证真实。
凡夫执着与“能知”相对的“所知”,而诸佛现证则无对待(因证真实故,真实即无对待),故说为“尽焚所知”。所知尽,即寂灭果。此际说境界为“不生不灭”,以“心灭”(所知尽的境界),故说不生;以法身亲证,说为不灭。
这即是应成派所建立的成佛机理,跟自续派不同。自续派建立“无生自性”,仍落体性边。应成派说“无生”,则仅为根本智所证的境界,故即不落体性边。
妄见之颠倒心,为凡俗无明所染而失真实,此犹病眼之执翳暗及毛发相。具能取所取对待之颠倒觉受,即因苦乐、高下等习染,而现为六道有情界。圣者于后得定境中则觉受不同,实为彼等所知之情器世间而已。世俗显现有如是二相,此即如有患根与无患根之觉受。
如《入中论》云——
妄见亦说有两种 谓明利根有患根
有患根之诸觉受 明利根则说为倒
是故轮回一切法,心王心所及其对境之觉受,均为世俗显现。即犹具未离染身之登地菩萨,因心王心所尚未离障染,其在六识聚中显现之外境,亦无非世俗。
要之,凡遮遣者皆应归之于世俗显现边,而建立之为颠倒。然世俗显现,又分为显于有患根之倒世俗,及显于无患根之正世俗。前者好于凡俗心中亦许为不实,如第二月、如梦等妄见。后者于凡俗心识中却许为实,如月等妄见。
颠倒心中之各种显现,虽于执二取之颠倒境中许为真实,然于圣者及佛陀之等至中,则非为所缘,以颠倒既灭,颠倒显现自亦不起。此犹如毛发相唯现于有患眼根,于善眼根则不现。前引之《入中论》复云——
如眩翳力所遍计 见毛发等颠倒性
净眼所见彼体性 乃是实体此亦尔
又如圣提波之《中观灭妄论》(Madhyamakabhramaghata)云——
圣者如日智 摧破无明暗
心王及心所 对境皆不起
【释】世俗分二层次,喻为有患眼根所见之倒世谷、无患眼根所见之正世俗。前者好遍计所执自性,后者即依他起自性。前者即凡夫之妄执二取(能取所取)为真实,犹病眼执毛发相为真实;后者如圣者于后得定中所证境,情器世间缘起实相。此实相其实仍非真实,故属虚妄。圣者及佛陀于等至中所证,则非颠倒虚妄,以离二取故,颠倒不起,譬如于善眼根中毛发相不起。此即所谓圆成实性。
是故依他起自性,仅属世俗之真实。应成派亦予以遮遣。
《入中论》偈颂后二句,应译云——
净眼所见一切法 应知亦为世俗谛
如是即较易理解,知凡缘起法皆属世俗,非绝对真实。
如是,胜义谛可定义为远离能所二取戏论之体性,心王及心所之一切垢染,于如实展现中悉皆寂灭。以离繁琐名言句身等体,故无对外境之攀缘。
胜义谛又可定义为离言说思维之常恒真实体性,远离戏论,不落见地。此如《顺中论》偈颂所云——
二种法皆无 戏论不戏论
不分别不真 此义是谛相
【释】上偈依元魏般若流支译。颂意云:由戏论以离戏论,即外无所受,内无法执,此即为寂灭(谛相、真实相。)
如是即远离能所二取——内识能取、外境所取悉皆遮遣(故云“二种法皆无”)。
总之,甚深义之法界,诸佛离一切障之殊胜寂灭心识、了知法界之一切相智、圣者菩萨于等至中之根本智体性、于后得时显现之胜慧,凡此皆为胜义谛。
【释】上来依定义说应成派胜义谛范限。
由是可知,应成派之分别胜义与世俗,实以二取作为分别,此即彼宗较自续派以下诸宗优胜之处,以不落本体范限故。
应成派虽亦用因明五正量以衡量诸法无自性,然却不同自续派之先建立世俗相为假,然后予以遮遣;或先建立离戏论,然后用胜义起初遮遣戏论。应成派以无颠倒密意辩证,引向不可言说、不可思议,住于真实。此中一切皆无分咖哩 ,离“有、非有、有非有、非有非非有”四句。由是遮破一切有执之见地。如龙树菩萨《迴诤论》云——
若我有少宗 则我有彼过
由我全无宗 故我唯无失
于《广百论》中亦有云——
有非有俱非 诸宗皆寂灭
于彼欲兴难 毕竟不能中
复如《中观宝灯论》云——
所许之实事 少分亦无有
从始本不生 如同石女儿
【释】应成派先不立量,由是即可用隐义同类因以遮遣一切先设见地为非,复可衡量一切法无自性。
以遮遣见地故,即能离有、非有等。无先设见地故,即“全无宗”(全无先行建立的宗义,如唯识宗建立阿赖耶识、自续师建立无生自性),由是即不受人所难。
既“全无宗”,故自然无实事执,如唯识师之执阿赖耶、自续师之执无生自性,从应成派的观点看来,皆落实事边。此无实事执,即以“从如本不生”故。
或难云:如是,二谛应即无从建立。以其既住于真实自性中,则已超越一切对待,二谛亦应已被超越。
答云:应成师亦依虚妄世间增益相而建立其名言,唯却不似他宗执之为宗。如《入中论》所云——
若时都无依他起 云何得有世俗因
又如《三摩地王经》云——
所闻与所说 离诸文字法
无改而增益 作闻法开示
【释】应成派以下诸宗,先作世欲谛建立,然后离世俗建立胜义。故彼等认为,若不先建立世俗,即应无从建立胜义。然应成派之二谛,则仅以名言为世俗,其名言建立则随顺世间虚幻增益(本属虚幻,却为之建立名言,此即是“增益”),而离一切世俗即为胜义。故虽未立量,亦可建立世俗。《入中论》偈颂,即依他起料视为世俗因,予以遮遣,此即离一切缘起法(名言法)而立胜义。
《三摩地王经》偈颂的意思是:佛所说与圣者所闻诸法,实离文字(名句等种种名相),然于开示法义时(或圣者闻法时),则不能不随顺世俗建立名相以沟通,然此建立虽有增(为虚幻法增益名相),而法义则实未因此增益建立而有所改变。此即如应成派所建立的二谛,虽建立世俗而不坏胜义。
是故于真实中双运等至与方便大悲,即能积集智慧资粮;于后得定中视一切法如幻,即能积集福德资粮。由是即能证佛之起初法身及两种色身。如《宝鬘论》云——
诸佛之色身 福资粮所玍
如王慧资粮 流出佛法身
如是,根之中道,缘二谛;道之中道,缘二资粮;果之中道,缘法身二身双运。
【释】真实中等至,离一切染,即是智慧。兴大悲双运,即智悲双运。如是积智慧资粮;后得智中如实见情器世间,功德事业自然生起,如是积福德资粮。由是成就佛法身与两种色身(报身与化身)。
住于真实而不离世俗(大悲方便),即不偏于智边,由是始能积智慧资粮;虽作功德事业而视一切法如幻,由是始能积福德资粮。故曰根之中道缘二谛;道之中道缘二资粮。
如是证法身二身双运。凡成佛皆法报化三身具足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