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藏佛学 • 宁玛见修 • 见部之一
《九乘次第论集》第一章 藏论1
第五讲 内外续区别
【6. 宁玛丛书 • 1. <见部1>九乘次第论集 • 2.藏论1 • 5.内外续区别 • 6010205】
第一章 上篇_藏地论著1_九乘见修行果差别
敦珠宁波车 造 许锡恩 译
第四讲 不共果乘之乙:内外续之区别
◇ 内外密之判别
虽然前贤曾就此二乘——外忍续乘(译按:即禁戒明觉乘)与内方便乘之区分,作种种不同判别,宁玛派则由卓普巴尊者(sGro-Phug-Pa 即释迦狮子)摄集(小宿氏 Zur-Chung-Pa 即宿聪慧称)“四柱”心子之意趣,而说有五(差别)——
第一为见地之差别:内密咒乘证悟心性即大我(译按:即指具涅槃四德之佛);而外乘则无此证悟。因渣菩提(Indrabhuti)之《幻网道庄严》云:
彼许三佛部 或许五佛部
不能证大我 说与共乘同
第二为取得成就之差别:外(乘)以皈依与承事智慧尊,乞赐成就;内(乘)由证悟大我,心性遂自显为(佛)身与智之坛城,故视成就为本具。《金刚萨埵问答》中云:
问云:“内外咒乘之瑜伽行者,于求取悉地时如何分别?”答云:
犹如王者颁命于臣下 悉地由上而出为外理
譬若民献江山任支配 自生大圆满即无上理
复次,《秘密藏续》(第二品·第六颂)亦云:
殊胜神变希有法
第三为灌顶之差别:外(乘)不能得三种至上殊胜灌顶;而内(乘)于此三者则尤其着重。
第四为行之差别:内(乘)之行,能以善巧方便保留轮回二十法(译按:此指二十随烦恼),而外者则否。
第五则为果之差别:外(乘)能于七世、五世或三世内令行者得果,而内者即生可得。
嘉勒巴(Lha-rJe Kha-Rag-Pa)与若·慧光喇嘛(bLa-Ma Rog Shes-Rab 'Od)曾谓,就密续经典而言,内外乘于密续十门诠释之道,均有分别,尤以下述分别为然:就灌顶言,三种甚深灌顶能开示否;就见地言,自生本智可言诠否;就观修言,可否观修(男女本尊)互吻;就行持言,五忍取可享用否;本尊既与自身无异,则有可入之道否;就得成就言,须长时间或短时间方得成就、外求抑或内求。
结氏(Lha-rJe dPyal-Pa 庆喜金刚 Kun-dGa' rDo-rJe)亦曾谓此等分别只就片面而言,故于此情况下,宜析之为三,即“所知”之“根”差别,“能知”之“道”差别,与“所得”之“果”差别。
度母尊者(sGrol-Ma-Ba 如意金刚 bSam-'Grub rDo-rJc)及雍敦巴(gYung-sTon-Pa 金刚祥 rDo-rJe dPal)均曾云:
“见”、“行”与“等持”三者之不可分乃内密咒(乘)所许,而外密咒则非是。或难曰:然则因乘与外密咒岂无别耶?此则非是,盖仍有世俗显现是否可纳于道中之差别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