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藏佛学 • 宁玛见修 • 见部之一
《九乘次第论集》第二章 藏论2
第二十八讲 口诀部(6)
【6. 宁玛丛书 • 1. <见部1>九乘次第论集 • 3.藏论2 • 28.口诀部6• 60103028】
第二章 上篇_藏地论著2_九乘差别广说
义成宁波车 造 许锡恩 译
第二十八讲 无上瑜伽之三部丙:口诀部(6)
◇ 大圆满道次第之成就
大圆满行者以修习力故,能圆满及得地道成就。佛法修学之五道,乃于刹那证悟大圆满之根本觉而得成就。巴珠无畏法自在宁波车(dPal-sPrul 'Jigs-Med Ch'os-Kyi dBang-Po 1808-1887)于《遥启上师释文》写道:
大致上就因乘(显宗)而言,行者于发菩提心后,经无量劫而积集福德及智慧二种资粮,此名为资粮道。依观修(禅定)力而生起及增长之智慧,行者遂与见道上之智慧联结,而此即加行道。能直见诸法实性及四谛所显之胜义自性,是为见道。能今行者由所见中而得证悟种种觉受(之方便),即为修道。已圆满一切学处,无复有所修习,此乃无学道。于大圆满中,此五道乃圆满于刹那间。
巴珠宁波车续云:
(大圆满中)能彻底及离一切名言而证悟“观修本始智”,行者乃法尔圆满诸方便善巧,如能舍等,而离诸戏论及执着。复次,行者(于出定后)以类智(后得智)故,而有妙观察智之相状,及增长如幻非实之悲心。是故,大圆满行者于刹那间,圆满福德及智慧二资粮之广大积集。此即绒法贤尊者(Rong-Zom)所说大圆满之立名,实因能广大圆满二种积集故。准此,证悟(大圆满)根本觉之体性,即于刹那圆满广大资粮之积集,亦即资粮道也。有等(自称大圆满导师者)贬斥(二资粮之积集)谓:“证悟大圆满之行者,只专观根本觉,其他一切善巧方便(之修习)皆是颠倒。”亦有等(自称大学者)声称已证悟大圆满见者,无有任何功德,如悲心、出离心等。骤听此等邪说时,有等自诩为学者之人,不谙大圆满真实义,诽谤并造“断法”之恶业而谓:“大圆满乃不净之法,盖轻蔑诸功德事业故。”彼等于大圆满法义实无丝毫了知,兼亦未曾亲见大圆满众多成就者之生平事迹。
一切大圆满密续及论著皆云:
当行者能直证大圆满之法义,所有(出定后)类智皆离名言及执着而生起。由是,行者能自然离于对名色等之执着,而封人、我之嗔、怒、爱、恶等,皆能清净而入自解脱。诸恶业亦法尔根绝而住于“四沙门法”(dGe-sByong Gi Ch'os-bZhi)——即他骂不还骂、他怒不还怒、寻过不还报、他打不还打。行者遂以无修之修,住于“如流相续瑜伽”中,当行者引生“自然慧灯”(Shes-Rab Rang-Byung-Gi sGron-Ma)之力为禅定智,而于名言词义等密意有所领悟,则六波罗蜜多所有功德,皆以一体任运无整而生起。
此等果位,于阅读如龙青巴尊者、无畏洲尊者等大成就者之传记时,当能了知。(巴珠宁波车续云:)
由圆满积集二资粮,及(出定后)类智之力,道上之障碍遂渐减退,而行者与穷尽法性表义之禅定智联结——此即加行道。此际,能见摄于四谛中之诸相,为不可思议而离戏论之本始智所游戏变现,即为见道。于相续如流无修之修中有所见,而修其密义者,即为修道。当已无他道可修,以一切道皆已圆满于纯一及无修整之(大圆满)境界故,是为无学道。
口诀部之《广大明觉自现续》中分释十六地成就。彼非成就不同功德或诸法之种种次第,实乃证悟及圆满同一境界与根本觉,及于此生或中有时得解脱成就之各各段落。依工珠活佛功德海(Kong-sPrul Yon-Tan rGya-m Tsho 1813-1839)之《知识总汇释义》所述,此十六地乃大圆满道所独有。首十或十一地与大乘显宗所说相同,唯以后诸地则为密乘之不共法。《广大明觉自现续》云:
诸地无非根本觉之证悟而已。行者于体证胜义法性时,即圆满所有诸地,对闻知或已证悟根本觉之行者而言,
于体证胜义谛时产生喜悦,得初地成就,即登“极喜地”。
了悟此(证悟)乃根本觉之自觉,为第二地,即“离垢地”。
于此能得觉受,为第三地,即“发光地”。
由观光明而得觉受者,乃第四地,即“焰慧地”。
因法尔清净诸毒烦恼,及由观本始智所得证量觉受,而现证本始智者,乃第五地,即“难胜地”。
能见光蕴为第六地,即“现前地”。
因圆满一切觉受而远离烦恼诸毒者,为第七地,即“远行地”。
住此境界而不动者为第八地,即“不动地”。
圆满诸功德为第九地,即“善慧地”。
行者将自识摄于所观之本始智中,令所观自然生起,随见诸相皆如(虚空之)云,此乃第十地,即“法云地”。
上述(诸地),行者皆于不舍此界(即此生)时而得成就。行者若离此界(即舍此生而入中有境界),则非以上述方式而登诸地。
(行者)于断一切虚妄显现之际,而生起诸总集之所观境,是为十一地,即“普光地”。
无任何执受,甚至连所观(之诸总集)亦不执,及不为任何内外诸法所污染者,为十二地,即“净莲地”。
自行者心中本始智所生之金刚链,化为虚空之光明五总集者,为十三地,即“咒鬘大集地”。
住于所观之本始智为十四地,即“大乐地”。
于法尔境界,得决定成就,为十五地,即“金刚持地”。
于本净境界法尔生起本始智,为十六地,即“无上智地”,盖无他地更高于此……。
众生之数目虽不可思议,然本始智之自性则一。(除以上所述诸地之外)别无他地或他道可言,亦无他地可修可证。
因能证悟大圆满故,行者遂能离嗔、慢等诸毒,而全具悲心及定慧等诸功德。密彭尊者于《修习法要口诀》写道:
证悟功德广大如虚空 心识无慢此道殊胜相
行者观修纵非作意行 悲心大力无整任运起
行者经教纵非精勤学 如海显密智慧得成就
行者得此无倒圆满相 大圆满道体性自圆成
浅学之徒妄言能生起 云为乐明无念幻觉受
夸得殊胜成就慢心生 妄判高下不明自低劣
锋利忠言尖锐不能容 何能忍受无间地狱火
不知轮回苦因由自种 尚作大言无惧堕轮回
放言高论无有少顾忌 独惧他人月旦诫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