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藏佛学 • 宁玛见修 • 见部之一
《九乘次第论集》第一章 藏论1
第三讲 菩萨乘
【6. 宁玛丛书 • 1. <见部1>九乘次第论集 • 2.藏论1 • 3.菩萨乘 • 6010203】
第一章 上篇_藏地论著1_九乘见修行果差别
敦珠宁波车 造 许锡恩 译
第三讲 共因乘之甲:菩萨乘
◇ 菩萨乘
因乘最上即菩萨乘,今以二门解说:其优胜于小乘之处、及此殊胜乘之特质。
一、(菩萨)优胜处,在于具大般若智以实证二无我,及具大悲以作纯利他行之力用,而此等功德则为小乘所缺。如《本智庄严续》云:
至若具悲心有情 复以般若遍法界
如是说之为大乘 他乘与此相违异
复次,阿罗(智生)尊者(A-Ro Ye-Shes 'Byung-gNas)曾云:
诸乘特点唯在智与悲 彼以范限大小作差别
此外,《般若波罗蜜多摄要颂》(译按:汉译为《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无方便智慧 堕于声闻位
二、以体性、词义及判别等三门,解说具此圣道之菩萨乘。
初、体性者:证诸法无我,复以具大悲之善巧方便,作广大利他行。
二、词义者:“菩提萨埵”(意为觉勇识)者,因(梵文)bodhisattva谓依广大心力,无所畏惧,以求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者。
三、判别者六,同上。——
1、入道者:由二谛入。如《广大明觉自现续》云:
菩提萨埵乘 由二谛入道
据中观宗(Madhyamika)论典,觉知未经思维考察之一切法如幻无实之智,为具慈悲之菩提心摄受后,(菩萨)遂取善舍不善而入世俗谛。然而,当能知胜义实相离戏论时,菩萨则以(二谛)双运入道。
二谛者,《忿怒尊要续》云:
诸佛所说法 二谛如实摄
又,成立此判别基础总相之“能知”,可分为显现相世俗谛与真实相胜义谛。是故同前书云:
显现成能知 二谛即成立
此中,世俗谛即是能知智所观察之对象,亦即诸有法所显之标志。如(《忿怒尊要续》)云:
妄与智显现 世俗之共相
此中更可分别,有于显现中可起因果力用之正世俗,如人显作人相,及于显现中不起因果力用之倒世俗,如石垛显为人相。如同书云:
世俗显现者 正与倒世俗
二者须了别 倒者无力用
正者具力用
复次,《二谛分别颂》云:
彼等显相虽相似 然一具用一不具
正世俗与倒世俗 二者区别由是分
另外,胜义谛则离一切戏论边,如《忿怒尊要续》云:
胜义真实性 离诸戏论见
而祇多梨(Jetari)之《善逝教授分别颂》则云:
既非有且亦非无 非非有亦非非无
更非兼摄非无有 离四边际实解脱
更作分别,则有具异门而只片面离戏论之胜义谛,及不具异门而远离诸戏论之胜义谛,如《忿怒尊要续》云:
胜谛可分别 具异门不具
不具异门者 离诸八边际
或问曰:此二谛是同是异?此则譬如世俗名言中,月与水中月影,二者自性虽同而相状则异。如《菩提心释论》云:
如蔗糖性甜 火性则为热
如是一切法 悉住空性中
然而,胜义实可说为非一非异。如《弥勒所问经》云:
法界非习气所表相,非此亦非彼。
中观师建立胜义谛虽无不同,然于世俗谛,自续派(Svatantrika)许一切显现唯虚幻;应成派(prasangika)则许于显现之第一剎那已远离戏论。
唯识宗(Cittamatra)许能所二显之对境及有境为世俗谛,而本觉、自光明(即无二识)则为胜义谛。若加分别,则有实相派及假相派,实相派承认能现所取境之识为实有,假相派则许显现无非为识所增益。
2、见者:为无颠倒证悟二无我。虽然自世俗而言,一切法之显现如水中月;若就胜义而言,由通达寂灭诸戏论之理,而证悟二谛之实相。如《见宝鬘口诀集》云:
自胜义而言,一切法不论净染,皆无自性。
然就世俗而言,则彼等皆如幻而有种种相。
《道次第》云:
不知平等义 分胜义世俗
人法我皆无 此则为觉地
3、戒律者:分为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及摄律仪戒三类。初者指积二资粮与六度所摄善行,得积集善资粮成就;次者指一切意乐加行皆为饶益有情而作;三者,中观宗需否持别解脱戒以作发心之基虽尚属未决定,然除根据七别解脱律仪之学处外,属菩萨地之律仪戒则已建立,此中摄趋向菩提之愿心,及为求菩提而以资粮及事行双运之心。
不论中观宗或唯识宗之仪轨,皆采纳此等(戒律),并以之为修行学处。唯识宗许有四根本堕,如《菩萨戒二十颂》云:
为贪利养恭敬故 便尔自赞而毁他
于彼有苦无怙者 悭诸财法不施与
他来谏谢不忍受 内怀忿恨复捶打
背舍大乘菩萨藏 爱乐宣示相似法
中观宗则许有十九或二十。《集学论》谓据《虚空藏菩萨经》所说则有十九根本堕——王者决定有五;大臣决定有五;凡夫决定有八;而第十九之“舍离愿菩提心”则共有。复次,《大宝积经》除上述外,更加“舍离入菩提心共不作善行”而成二十。
关于菩萨众,《入菩萨行论》(第五品·第廿三颂)亦云:
合掌诚劝请 诸欲护心者
舍命护一切 正念与正知
【脚注:据陈玉蛟译本。下同。】
是故,具不退转之正念及正知,菩萨勇猛精进,舍四黑法取四白法以持戒。
4、修者:菩萨一般于四有学道上修三十七助道品,此即于下品资粮道上修四念住,于中品(资粮道)上修四正断,于上品(资粮道)上修四神足,于加行道上之暖位与顶位修五根;于(加行道)上之忍位与世第一位修五力;于见道上修七觉支;及于修道上之第九地修八正道。
分别言之,关于自初如何起修之理,根据属于末转*轮之了义经所言:当(菩萨)彻悟如来藏,生起殊胜菩提心,成佛种姓,则修“止观双运”——于三摩地中,能无碍显现外境之执心清净而生之“止”,及以“虚幻八喻”视诸显现之“观”。(“观”者)断定一切粗细能所皆空,思维法性即空性,亦摄离边中观宗“等持”之义。如《入菩萨行论》(第八品·第四颂)亦云:
知有止胜观 能灭诸惑已
5、行者:菩萨于(修)后时,重他轻己,为有情而行。其“行”之自性,乃依六或十波罗蜜多,如幻而行。以“布施”为首之六(波罗蜜多),与增入“方便”、“力”、“愿”及“智”等四之十波罗蜜多,均摄于般若波罗蜜多中。
6、果者:当菩萨遍历十地与五道,于无学道之第十一普光地时,就自利而言则得法身解脱,且依于佛二色身以利他,尽轮回未空际利乐有情。
复次,《大幻化网续》亦云:
瑜伽士既度圆满 证二无我历十地
藉二谛得胜成就 趋登佛道得果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