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藏佛学 • 宁玛见修 • 见部之一
《九乘次第论集》第三章 汉论1
第三讲 大乘
【6. 宁玛丛书 • 1. <见部1>九乘次第论集 • 4.汉论1 • 3.在乘• 6010403】
第三章 上篇_汉地论著1_九乘差别略义
郭元兴 著
第三讲 大乘
◇ 大乘
菩萨乘者,亦名大乘,本括显密二乘,今以密乘为如来乘,故此专指显波罗蜜多乘。此乘乃依六度之行法,出内无利智外无相好之苦,圆满福智二种资粮而登佛位者。
大乘一名胜乘,小乘亦名劣乘,《摄大乘论》列十殊胜判大胜小。境殊胜二,行殊胜六,果殊胜二,皆为小乘所望尘莫及。
境殊胜二:
阿赖耶识,说名所知依体。
三种自性,说名所知相体。
行殊胜六:
唯识性,说名入所知相体。
六波罗蜜多,说名彼入因果体。
菩萨十地,说名彼因果修差别体。
菩萨律仪,说名此中增上戒体。
首楞严等诸三摩地,说名此中增上心体。
无分别智,说名此中增上慧体。
果殊胜二:
无余涅槃,说名此中彼果智体。
三种佛性,说名彼果断体。
上为大乘十种胜于小乘者,《摄大乘论》全部即以解释此十种殊胜为主。读者欲深知大小乘之区别,及了解大乘之主要内容,该论为必需精读之书。复次,言及大小乘之区别,《瑜伽显扬论》等复有七大之说,如该论云:“大乘性者,谓菩萨乘与七大性相应故,说名大乘。
云何为七:
一、法大性,谓十二分教中,菩萨藏所摄方广之教。
二、发心大性,谓已发无上正等觉心。
三、胜解大性,谓于前所说法大性境,起胜信解。
四、胜意乐大性,谓已超过胜解行地,入净胜意乐地。
五、资粮大性,谓已成就福智二种大资粮故,能证无上正等菩提。
六、时大性,谓三大阿僧祇劫时,能证无上正等菩提。
七、成满大性,谓即无上正等菩提。”
综上所述,大小二乘虽同为佛说,然其胜劣固确然可分也。兹当进论显密之别,此事在佛教长期发展中,早有定论,唯初入佛者往往拘于汉上宗派之见,昧于抉择,故不厌详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