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藏佛学 • 宁玛见修 • 见部之一
《九乘次第论集》第二章 藏论2
第二十六讲 口诀部(5-1)
【6. 宁玛丛书 • 1. <见部1>九乘次第论集 • 3.藏论2 • 26.口诀部5-1 • 60103026】
第二章 上篇_藏地论著2_九乘差别广说
义成宁波车 造 许锡恩 译
第二十六讲 无上瑜伽之三部丙:口诀部(5-1)
◇◇◇ 甲、立断(且却)
无畏洲尊者于《功德藏广释·果乘遍智车》中云:
依于本净空,以证悟离戏论之赤裸觉性,并将一切诸相融于法性空中,(是名且却)。
法吉祥大译师于《密主事业善说教授》中云:
(且却)乃专注观本净之见地……俱生喜金刚尊者尝于《无上玄义心髓论》中云:
无始心性即是佛 心如虚空离生灭
诸法清净平等性 毋寻住此即观修
由观修而得证悟之四次第为:
安住、不动、平等与法尔。
《觉性杜鹃》云:
是于止观境 住无作而现①【脚注:引自谈锡永《六金刚句说略》。《觉性杜鹃》即《六金刚句》。】
密彭尊者在《如意藏宗轮要义》中,将大圆满观修精义撮要如下:
既具正见,复能无作意住舍而观本始智之自显体性,行者遂能直接体悟法性之“如是”本质。虽然二者(且却与妥噶)皆以无修整自生根本觉为无相本净之道,然而且却乃修“四量瑜伽”;而法尔有相(之妥噶),藉将妄念颠倒还原为根本之“三重观”修习,行者遂能圆满“四所显”之观修。
无畏洲尊者于《大圆满龙青心髓本觉道次第导引·无上智》(译按:此有旧译,即《大圆胜慧》一书可参考)中解释四量瑜伽如下:
修四量瑜伽之法,《能显灯续》有云:
安住须弥为见量 安住如海为修量
安住所显为行量 安住明体为果量
具足四量瑜伽者 决定心契究竟义
一、依如须弥安住之见,能如实而了知离戏论,行者乃能自在及不散乱而观广大自光明及根本觉,不受观修所显对治之影响。
二、于安住如海之修,双腿结跏趺坐,目视虚空,行者务须安住于六识不向外攀缘之境界,心识清净,有如大海不为波浪所动。
三、依口诀瑜伽之行,行者(身口意)三门任运自然,由是使覆于见与修之自明根本觉赤裸显露,行者乃自在安住此境界中。
四、无整瑜伽之果,在观五外境(五尘)之本然如是,内在遂有赤裸自光明灿然生起。同时,由住五气于法界中故,自净识之光明乃外显烟雾、阳焰、虹光等色相。
无畏洲尊者于《功德藏广释·果乘遍智车》中云:
根本觉之体性乃自无始以来已离一切戏论,因此,诸解脱之法无不本来自在。是故,此乃无修无整之本始清净根本觉,或本净之法尔境界(彼具“解脱三门”之相):
一、于根(见)而言,(根本觉)不落相状而存在,因其自性空,是故不落任何边见。彼复离“我”“补特迦罗”等之分别见。彼乃无障碍之赤裸觉性,不可思议及不落言诠。是故,彼乃住于“空解脱门”(或“无自性解脱门”)。
二、于道(修行)而言,(根本觉)非能以文字言辞表徵,亦不能以心识求之,以心识缘能所为二故。是故,此乃任运而入之“无相解脱门”。
三、于果而言,以无怖畏或希求证量故,乃得法界成就之“无愿解脱门”。
无论如何,(根本觉)住于秘密意,即金刚心髓光明传承,而秘密意能圆满根本觉一切功德,由是,三佛身之一切功德亦自然任运生起。
索波丹达尊者于《功德藏述记·能解金刚结之金针教授》云:
根本觉并非所缘缘,是故乃离能缘“我”及“我所”之人我与法我;复亦离能修与所修。若行者无修整而住于真实自性,根本觉性即能自八识中赤裸裸孕出,而行者亦可赤裸裸而见。当能恒住于此法性证悟中时,无论任何颠倒见,皆不能令行者入于轮回之中,此则如虚空,自性不因流云而有所改变……。当行者体悟此理时,因我执与法执已非由“我”,而实乃由分别之力所生,虽则于某一时彼等(指法我二执)似由非实有之“基”与“根”所生,然彼等于生起当下已圆满为无生而解脱。由是不须再体证其他种种智慧。此际,心识种种作意,如念诵、默记、观修、静坐及住定等皆如水中作画而消融。复次,行者既将显现诸法消融,则三聚——即外境显现、自身及心识,已离粗色而自在,行者证悟彼等为明空(双运),如水中之月。具此(证量)之行者能穿山越石,无有障碍。因其心性住于胜义谛中,故具天眼及宿命等神通功德,亦不受後有……。若其于空性平等本净地中解脱,则能以本始智光清净色身之四大,消失于虚空中,如雾气蒸发,而根本觉则住于法界中。此则谓无愿(能得成就)正觉……。某些情况下,为利益有情故,(行者)加持应消失之四大,使留存舍利而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