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藏佛学 • 宁玛见修 • 见部之一
《九乘次第论集》第三章 汉论1
第十讲 不共差别
【6. 宁玛丛书 • 1. <见部1>九乘次第论集 • 4.汉论1 • 10.不共差别• 60104010】
第三章 上篇_汉地论著1_九乘差别略义
郭元兴 著
第十讲 密乘差别之丙,别说大圆满心髓差别
(2)不共差别——彻却及妥噶
◇◇ 不共差别——彻却及妥噶
上为自性大圆满光明金刚藏乘胜于一切显密下乘之理。然此乘法又分二部,一为“彻却”,一为“妥噶”。彻却藏文为Khreg-Chod,还原梵文当为Prarudhacheda,有“断流”意,近人取意译为“立断”,亦佳。妥噶藏文为Thod-rgal,还原梵文为Vyutkrantaka,古译“奋迅”,近人取意译为“顿超”,亦甚善巧。
“彻却”之法,若于自相续中生起无倒本净“立断”密意,则可即身化为微量而成佛也。微量者,梵文阿菟,乃七极微所合成,但为天眼轮王眼及最后有菩萨所见,乃色界色法之最微者。
至妥噶法门尤为殊胜,以有澄化质碍身为光明身之方便也。其胜于“彻却”者,略有七事:
初,境界光明之殊胜:
“彻却”于外迷境土石山岩等不能澄净而以为境,故须观待幻化空性等印持意度,依止心识聚法,不能速疾解脱。
妥噶法中以五光界智之相为境,尚无迷相之名,不需意度印持,而心法眼识等自然灭净,故生死轮回自然超绝,即生化为光明,有此殊胜,如《应成续》云:
“此法示本境,生死缘不转,澄澈而朗照,于境识相分,自体直解脱。”
盖修“彻却”者唯得化为微量,不容化为光明,若不化为光明,则不能成金刚之身,暂时幻身不能取证究竟之地。又若不得光明之身则不能证大迁转身,亦不能成无央利他事业。以有化为微量及光明之别,故有大迁转身成与不成,及天眼神通变化等力用大小之别也。
第二,修持远离实修之殊胜:内证智体(明体)本即光明,然“彻却”证会为定,故不能见本光,妥噶则以调正身要于内认取法性本体光明,尔时有法自相光明外显,即为实修,故是殊胜,如《自现续》云:
“此本相智王,普具无分别。”
第三,本相现见之殊胜:此内证智(明体智)于彻却法中遮隐无睹故决不可见,妥噶法中则智境开辟法性日显,故《应成续》云:
“法性现前照,意度执见泯。”
第四,身要脉之殊胜:彻却法中仍依粗分脉风,于妥噶法中则能认取光明净脉,以真炬光为道,故前续云:
“复次脉幻轮,自性五光智,泡晶眼所见。”
第五,能照根门之殊胜:彻却法中于不净六根门心法中求其澄净,妥噶法中清净光明根门以智光鼓荡起现四矩光相,故更殊胜,如前续云:
“根门出生法,能转风所激,四炬起四业。”
第六,能见根之殊胜:依彻却法无所可见,内证智中清净之根求其清净,妥噶法中以外内智澄澈之根真实受用法界正智无有合离之相,有此殊胜,如《应成续》云:
“清净法界炬,明点身迷相,自性及体性,无二无合离。”
第七,证受增长之殊胜:依彻却法外境内心迷相仍显,再以无取舍印持之,故不能速得解脱,妥噶法中,触会要时外内迷相及执迷者刹那自澄虽不断舍,当处即净,故不观待印持,智增长相如白分月(上弦月)辗转增长,殆四境界达分齐时速得解脱,如前续云:
“境相非迷乱,因缘自性净,实非实本净,五根境离染,
大种粗分净,净智现增相,穷尽法性境。”
此等差别若钿分者无量无边,兹唯举要而述。总之,能真证见内证智境而有所见,故迷乱境刹那尽灭,余由意度而稽留者,皆以迷相为道而求不迷之果,故此特胜,诸慧眼人所当了知也。此法有如是枢要,故为一切法门之顶,而名阿底瑜伽之无上部也。
上文为依宁玛派大德大界无央大师所著《悉檀多宝俱舍论》及噶登派(黄教)大德土观呼图克图所著《旧派史论·新旧诸乘差别》各段译纂而成,文势发端转折处,更依汉土旧义略事发挥以便读者。藏密旧派判教分乘之义略备于此,旧派之殊胜亦可少见端倪,欲求详悉者,当更寻绎广论也。
————————————————
①即双身。
②此不尽然,观越量宫亦为内。
③生起、圆满、大圆满三次第,唯配旧派三瑜伽。新派之格鲁派即不建立大圆满,仅有二次第。
④菩提心即如来藏,即一切有情心中本具“净性”。他空派执此为实体,宁玛派则仅视之为心识境界,以月轮为喻,即光明境界喻。说一切有情之“净性”如月十六分之一,即谓其清净境界微,而无明境界巨而已。是故不应执为实体。
⑤即本初佛。通常指普贤王如来。
⑥二取即能取所取。视“三世实有”故不能离二取,仅能求住于二取清净。视佛为主,自身如仆,即能取所取清净。
⑦佛与众生无二。不了此义,乃求行佛之所行。
⑧即龙青巴尊者。
————————————————
编按:郭元兴,一九二○年生于江苏睢宁县。精通梵文、藏文及英文。四十年代任贵州、柳州驻华美军英文译员及甘肃天水骑兵学校英文编译兼代理编译科长。五十年代,在上海从事佛学研究,曾翻译《大圆满隆钦心髓前行引导文》、《实相藏论释》等藏文典籍。并被聘为《觉有情》杂志特约编辑,参加《中国佛教百科全书》编写工作。八十年代,在北京中国佛学院任教,受聘为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及《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佛学分支学科副主编。一九八九年六月三十日于北京逝世,一生勤俭朴素,平易近人;治学严谨,教学认真。撰著甚多,主要有《佛教与长寿》、《大圆满》、《人间佛教与平常心是道》、《高僧法显行迹杂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