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藏佛学 • 宁玛见修 • 见部之一
《九乘次第论集》第一章 藏论1
第一讲 总序
【6. 宁玛丛书 • 1. <见部1>九乘次第论集 • 2.藏论1 • 1.声闻乘 • 6010201】
第一章 上篇_藏地论著1_九乘见修行果差别
敦珠宁波车 造 许锡恩 译
第一讲 共因乘之甲:声闻乘
编按:本篇摘自宁玛派法王敦珠宁波车(Dudjom Rinpoche 1904-1987)之《密咒旧译教法安立简论·显现善说喜宴》(法王文集第一函,英译收入The Nyingma School of Tibetan Buddhism第一部份,Wisdom 91年版)中第三品第九章及第四品第十一章,为法王于分别详论共因乘(第三品)及不共果乘(第四品)后之提要。
共因乘
于共因乘可概述其要义如下,此如《幻化网秘密藏续》云(卷二,第十三品):
所证唯片面 非圆满证知
由是可知小乘只能依止片面证悟而入解脱圣谛之门;菩萨乘虽依不可思议解脱之行,然因未依金刚乘甚深义,是故亦不能遍证实性。
前者(指小乘)摄声闻与缘觉(辟支佛)。
◇ 声闻乘
今以三门解说声闻乘:体性、词义及判别。
初、体性者:以欲自轮回中解脱之心(译按:即出离心),行者凭藉证悟“补特迦罗无我”为方便。
二、词义者:(梵文)Sravaka (于藏文)译作nyan-thos,因其义兼指听(nyan-pa)与闻(thos-pa)。此外,亦有译作thos-sgrogs者,因既已闻(thos-pa)于一师(如导师),声闻遂能向他人弘扬(sgrogs)。
三、判别者复分为六:入道、见、戒律、修、行及果。
1、入道者:声闻众因轮回苦而觉醒,遂以希求自身寂乐之心而入四谛道。如《广大明觉自现续》云:
至若入道谓四谛 实为声闻所共入
复次,苦谛如病,集谛如病因,灭谛如人病愈之乐,而道谛则如对治疾病之药。是故:
苦应知,集应断;
灭应证,道应修。
如是声闻众以取舍四谛所缘之因果而入道。
2、见者:能证补特迦罗无我,乃基于三种见:
一、显现为粗相之所取境,能以“对治”及“慧”而作分析与摧坏;
二、能取之即心识相续,可以三时而分析;
三、此能所粗分,唯于世俗显现,皆无自性。
然因执着于不能以“对治”及“慧”摧坏构成粗相外境之极微,复执着能取心与刹那时分相续不可分离,故于“法无我”则不能了悟,而执着微细能所二取为胜义有。如《见宝鬘口诀集》云:
诸法如幻,却为外道所增益或诽谤,此即是遍计所执;
断见者执虚无,常见者执恒常,皆如误绳为蛇,实无自性。
然而四大种之极微,包括蕴、界、处及识等,(声闻)则视之为胜义实有。
作此抉择后,则如噶瓦·吉祥积于(ska-Ba dPal-brTsegs)之《见次第说示》所云:
声闻共许一切法 经部有部皆如是
所诤唯外极微性 现识刹那许相续
有部(Vaibhasika)谓:由此粗分世俗谛显现之纯一和合,譬如草坪一片,则自胜义而言,彼实具极微,盖极微已被包涵无间故。龙树(Nagarjuna)于其《碧玉散布九平原》中云:
有部师视世俗相 实法所成器世间
皆由极微聚合成 不杂显现如草坪
(此等粗相)由有情活跃之心识力所聚成。故复云:
至若胜义则许识 即为刹那相续有
经部师(Sautrantikas)则谓极微之间既非粘合,亦无间隙,如一堆谷物。如上引书去:
经部世俗许极微 显现实为集聚分
心识随顺(外境)为胜义
是故,彼等实胜于有部师,因彼等了知极微所成之聚集实无方分,此则与主张不许有极微、因极微不能以目得见者相似。
要言之,声闻众即视能所二取之法我为胜义有,且执持轮涅中四谛因果之取舍。如《道次第》所云:
不证无二见诸法 自四谛言皆实有
由是而趋断不断 此即声闻众见地
3、戒律者:应依八别解脱律仪,尤指比丘律仪,盖修学随佛(之行)实属必要。《阿毗达磨俱舍论》(分别业品第四)云:
木叉戒八种 由实物有四
由根名异故 彼各不相违
五八十一切 恶处受离故
优婆塞布萨 沙弥及比丘
4、修者:同前书(释分别圣道果人品第六)云:
住善行有闻 思后学修慧
如是依于戒律之清净根基,行者须依止善知识,如理而听闻受学声闻藏。复次,应思维所闻之义;继而则应修证所思之义。
修持之初,务使其心堪能于“止”中而行,此则必先修不净观以对治贪欲。复次,修十六行相之胜观,四谛各各分摄四行相。
于此基础上,先观三界之烦恼以舍离,而舍离之法,即十六刹那智。十六行相中,属苦谛者四:无常、苦、空及无我;属集谛者四:因、集、生及缘;属灭谛者四:灭、净、妙及离;属道谛者四:道、如、行及出;总为十六。复次,十六刹那智者:法智、法智忍、类智及类智忍,四谛各具四,总为十六。
5、行者:声闻众由住十二头陀行,务求自利之行。《碧玉散布九平原》云:
所行唯只求自利
6、果者:声闻得预流果、一来果及不还果等分位果,至究竟时,则成具足尽智与无生智(即二本智)之有余依或无余依阿罗汉。
此四果复可各分“向”“住”二位而成八果。或谓依于此总体者有四对士夫,而依于法之分别,则有八种补特伽罗(声闻)。《大幻化网续》云:
由修十六智而得寂静 且能了悟舍离四谛义
预流果等次第中修持 趋登调伏烦恼诸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