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藏佛学 • 宁玛见修 • 见部之一
《九乘次第论集》第四章 汉论2
第四讲 小乘(4)缘觉
【6. 宁玛丛书 • 1. <见部1>九乘次第论集 • 6.附录 • 4.缘觉• 6010604】
第五章 附录:四部宗义要略
敦珠宁波车 造 谈锡永译
第一讲 小乘
(4)缘觉
◇ 缘觉
缘觉除观首以非常之四谛外,复观十二因缘。彼与声闻在修道上大致相同,唯声闻众虽离人我执,却仍许外境之无方分极微为胜义,缘觉则认一切外境均属虚幻,胜义谛中无实有,唯是心识现象。
【释】十二因缘为:无明(Avidya)、行(Samskara)、识(Vijnana)、名色(nama-rupa)、六入(Sad-ayatana)、触(Sparas)、受(Vedana)、爱(trsna)、取(upadana)、有(bhava)、生(jati)、老死(jara-marana)。此十二支中前者为后者生起之因,如行之生起,以无明为因,故若无明灭,则行亦灭。
声闻众谓“极微”(paramana)为真实有,此即将物质分至不可复分时之粒子。其说为有,以无方分故,即无可分上下左右,说为极微无方分,因一有方分,即可再分。缘觉则不许此说,故比声闻为究竟。
彼等许内自执持之识为真实,此则略与唯识宗所主相同。如《现观庄严论》(第二品第八颂)云:
远所取分别 未离能取故
当知由所依 摄为麟喻道
【释】此谓缘觉仅能离“所取”(外境),而执内识(能取)为真实,故未究竟,喻其如麟(相传麟为独角兽)。
于广大资粮道中观无我,如是由加行道之暖位,至无学道,每一证量,皆能于一座中现前证得。
是故声闻与缘觉等二乘之分别,只在要根器之利钝。于意业及证悟之理路,实无太大差别。亦以此故,二者同藏(经律论等)。
【释】前说五道,于资粮道后为加行道,有暖、顶、忍、世第一等四位。以后为有学道,即见道、修道。至无学道,则能证极果(声闻为阿罗汉、缘觉为辟支佛、菩萨为佛)。
此即谓缘觉利根,故唯证无我尚历时百劫,此如《俱舍论》(分别世间品)云:
“要百大劫修菩提资粮,然后方成麟角喻独觉。”
以后即一座即能证一次第,得果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