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藏佛学 • 宁玛见修 • 见部之一
《九乘次第论集》第四章 汉论2
第六讲 大乘(2)中观宗之外宗之一:自续派
【6. 宁玛丛书 • 1. <见部1>九乘次第论集 • 6.附录 • 6.自续派• 6010606】
第五章 附录:四部宗义要略
敦珠宁波车 造 谈锡永译
第六讲 大乘(2)
中观宗之外宗之一:自续派
◇ 中观宗
中观宗分二:外宗、内宗。
外宗说无体性,属粗品;内宗说了义大中观,属细品。
外宗复分为二:中观自续派(Svatantrika madhyamaka)、中观应成派(Prasangika madhyamaka)。
【释】一向以来,汉地学者都无中观宗分外内二宗的说法,此实缘未明中观次第之故。今敦珠法王此论,当可启发学人作深入研究。
大中观(Mahamadhyamaka)另有他空派(Shentong),即西藏觉囊派(Jo-nang pa)之所宗。彼宗称之为(他空大中观),说如来藏,且以如来藏为实体(真常),即同汉土之华严、天台,亦即《大乘起信论》的见地。此宗于西藏为格鲁派宗喀巴大士所力破,斥之为错见。宗喀巴大士的说法传来汉土,即成为“真常唯心”的判教。
然而“他空大中观”实非“了义大中观”。了义大中观虽亦说如来藏,却示以为之“真常”,仅视之为一清净心识境界,能自显现功德。譬如大日,能自显现光明,却不必因光明显现即执大日为“真常”。
故于大中观,必须作“他空”、“离边”、“了义”等简别,不能因其都说如来藏即视为一律。此处敦珠法王唯许“了义大中观”为内宗,未说不了义的“他空”为内空。
若站在修道次第的立场,外宗虽非究竟,却亦为道次第之所依;且“他空”亦非错见,盖行者修中观亦肱以此为道次第中一次第见地,如宁玛派修心识光明(道光明),即由“他空”起修。然后渐次“离边”,以直证“了义”,故仅能说“他空”为非究竟。且须注意,依“了义大中观”的见地,给判为“性空唯名”的应成派实亦非究竟,是故判为“粗品”,判为“外宗”。这一点,很值得学者深思。
◇◇ 甲、外宗
◇◇◇ 一、自续派
毘婆沙部、经量部及唯识宗,三者宗义皆落体性边,故未能离实执之戏认。自续派则立于中道(Madhyama),盖以一切法本不落两边,具中道自性故。
自续派许一切法于世俗显现中为有,即于颠倒心之觉受中为有,而于胜义离颠倒之觉心中即为无。
此派建立二谛,世俗谛及胜义谛皆复分为二。于世俗谛可分为——
凡所显现皆具因果力用之正世俗(tathyasamvrti);凡所显现皆不具因果力用之倒世俗(mithyasamvrti)。
于胜义谛可分为——
断除单边戏论之离一胜义(Paryayaparamarthasatya),如说芽非自生等。
断除多边戏论之离多胜义(aparyayaparamarthasatya),如说芽非自生、非他生、非自他共生、非无因生等。
【释】自续派建立世谷有、胜义无,自了义大中观看来,仍落相对法(有无即是相对)。此即如《楞伽经》之说一百八句义,所有句义皆相对法。凡相对法皆属边见,故非了义。
于世俗谛,可举例说明。如云,世俗执此显现为实有,是正世俗。云具因果力用,如能化为霖雨。若云现苍狗之形,执此显现为苍狗,即是倒世俗,以云所现之苍狗无因果力用,如不吠、不守夜等。
两种胜义,译为“离一”、“离多”乃取其涵义而译。严格的定义是,离一胜义须藉同义异名而建立,离多胜义则不能藉异名。如说芽非自生,可说“种子”非“芽”的同义异名,由是说芽非由“芽”出;若离多边,则不能如是建立,如说芽非他生,若仍说“种子”非“芽”的同义异名,则反易证成芽由他生。
世俗谛定义,为能被考察智所破,故经不起考察;胜义谛定义,不为考察智所破,故能经受考察。
据此,于认知世俗、认知诸相时,即不能用“非有”来否定,仅能知其无实体自存。
【释】能为考察智所破者,如瓶,一经考察即知其无自存的实体;若无为法,以离缘起故,即不为考察智所破。以是之故,此派主张“究竟一乘”,以声闻、缘觉所证,非为究竟,非无住涅槃。
然而说瓶无自性,却只能说“瓶不是以瓶的实体而存在”(即“瓶无真实存在的实体”),仅能如是表达胜义,不能说瓶自性非有。因为依考察智仅能考察瓶是否以实体自存,而不能考察瓶的实体为有为无。
外境与内识皆具空性,故仅许于有无都不作增损区别之根本智。此如师子贤论师于《般若现观庄严论释》中所云——
以此根本智 即自存本觉
【释】若增损有边,或增损无边,则必执世俗为实有,或执世俗为虚无。二者皆失中道。
说根本智为“自存”之本觉,以“自存”即离缘起故。以离缘起,然后始能于有无都不作增损。
能破之于所破(此如世俗诸相),由量及因明正理建立。此即金刚句(rdo-rje gzegs-ma)之于因上考察;破有无生(yod-med skye-gog)之于果上考察;破四句生(mu-bzhi skye-gog)之于因果二者上考察;以无上缘起作隐义同类因遮遣;以离一多作显义遮遣。
【释】本段所说为因明五支,即五正量。
金刚句为决定义,如言“佛宝”,此即由“佛”加以考察,证成“佛宝”此义。如是即为因上考察。
破有无生,即谓非有、非无。破四句者,则谓离有、非有、有非有、非有非非有等四句义。此中考察有无即果上考察;而考察一切相对句义,则为因上考察。故破四句生即同时考察因果。
隐义遮遣必用同类因。如云以缘起故,五蕴非我。“五蕴”即“我”之同类因。如是破执五蕴为我。
显义遮遣,则将五蕴一一分析,谓色中无我,以至受想行识中皆无我。故其遮遣仅能说之为“无”,而不能说之为“非”。——“五蕴中无我”与“五蕴非我”,在意义上有很大的分别。
是故于幻相(此即为外宗所力图建立之境),本宗对此遮破,不能用隐义同类因,因其已离范限,仅能引显义遮遣用以排除,即仅能排除其为实有。如是,自续派许假定建立之无生自性为胜义谛,离戏论如虚空。
【释】何以自续派不能作陷义同类因遮遣?盖依其安立二谛定义,于因明五支中仅四支可用。若用“非”来遮,则与定义相违。如瓶,不能谓其“非有”,仅能谓其为“无实体有”(无有)。此已见前说。
如是,此派局限处即在于此。故于如来藏,即仅能说有垢无垢 ,而不能说非净非染。由是胜义建立亦仅能定义为“无生”。
此派建立胜义无而世俗有,仍犯落常断二边之过。
此派于离戏论之假定(无生自性),仅凭显义遮遣而了知,实非了义,因其用以破除戏论之智量,本身即未离戏论。
【释】仅凭显义遮遣考察,未离戏论,因其考察智未离有无二边。如考察瓶,实无非考察“瓶有自存的实体”、或“瓶无自存的实体”,此考察即从有无二边出发,而结论亦未离有无二边。
隐义同类因遮遣说泥土非瓶的自性,则据缘起为基础,非从“是非”边出发,故其考察即离戏论。